首页康熙词典租庸调租庸调的意思
yōngdiào

租庸调


拼音zū yōng diào
注音ㄗㄨ ㄩㄥ ㄉ一ㄠˋ

繁体租庸調

租庸调

词语解释

租庸调[ zū yōng diào ]

⒈  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唐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引证解释

⒈  唐 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 北魏 到 隋 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 唐 开元 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 北魏 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 安 史 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新唐书·高祖纪》:“二月乙酉,初定租庸调法。”
《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泰 始籍民之才力者为府兵,身租庸调一切蠲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之法, 唐 租庸调犹为近古。”

国语辞典

租庸调[ zū yōng diào ]

⒈  一种唐代赋税徭役的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丁男、中男授田一顷,每年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服劳役二十日,或若不服役,每日交绢三尺,称为「庸」;每户每年缴纳定额的丝、麻等物产,称为「调」。安史之乱后,均田制被破坏,此法遂为两税制所取代。

分字解释


※ "租庸调"的意思解释、租庸调是什么意思由康熙字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讲,实施班田法与租庸调实质上就是把绝大多数人民推到了嗷嗷待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