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关于菊花的古诗

菊花

共收录〔286〕首关于菊花的古诗

本页收录的有关菊花的古诗/代表作品根据热度排序,通过这些菊花古诗词的介绍可以了解诗词名家的诗风。如果您也有喜欢的有关菊花的古诗词,欢迎分享。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菊花

宋代赵葵

黄花照眼又经秋,山自青青江自流。

多谢龙头鳌禁客,年年把酒到江楼。

同梁钟二曹长过刘山人旅馆看菊花作 其二

明代黎民表

却立西风舞翠茵,一枝枝似拂梁尘。汉宫最妒涂黄额,莫遣霜娥见丽人。

题何润夫春风四瑞图画梅花牡丹石榴菊花二首 其二

清代沈瑜庆

避面由来怪尹邢,一堂四美斗娉婷。先生早具调羹手,晚节商量唱合并。

题何润夫春风四瑞图画梅花牡丹石榴菊花二首 其一

清代沈瑜庆

高才长恐不同时,独有春风酝酿之。四海千秋一坛坫,苏黄李杜合论诗。

画菊花枫叶小幅送唐天如入湖南

清代曾习经

学画衰年亦大难,宋元粉本半丛残。别情湛湛长江水,黄菊花开枫叶丹。

汪子贤宅菊花

清代曾习经

平生汪子交情厚,十年同巷更稀有。日日天衢比马归,夜或纵谈月挂斗。

心亲直置形骸外,岂有物色阻携手。近营别墅足丘壑,忆向春前乞桃柳。

凤栖梧 为盛吟皋题画菊花草虫扇

清代潘榕

逸致闲情常复旧。不弄丹青,今又三年后。握管从新挥砚右。

笔尖也把西风斗。

题裕容斋画瓶中折枝菊花牡丹即次题画原韵

清代载铨

冷艳群芳与伍难,孤高曾耐暮冬寒。可知历尽冰霜后,才共春花一律看。

菊花

清代缪公恩

为寻佳种几徘徊,手取灵根绕砌栽。孤负重阳时节好,连朝风雨不曾开。

游蜂菊花

清代缪公恩

漫从篱下采黄华,风露凄清且闭衙。好是春风三二月,莫教孤负上林花。

菊花诗四律 其二 献菊

清代丘逢甲

平生耻作呈身事,坐爱黄花淡不浓。何忍投人羞晚节,不妨供佛借秋容。

飘零冷艳荆山璞,催送寒香古寺钟。云水半瓶花一束,梵天持取对芙蓉。

题菊花诗卷 其四

清代丘逢甲

也知晚节留香好,独惜军中少一韩。任是黄花比人瘦,西风还拟卷帘看。

题菊花诗卷 其五

清代丘逢甲

百尺澄台对落晖,旧吟花处地都非。重寻十七年前梦,飘尽黄金泪满衣。

和丁端叔菊花

宋代杨万里

匆匆还重九,匆匆又岁华。

不妨将白发,剩与插黄花。

菊花诗四律

清代丘逢甲

平生不饮自天性,惟赏金英饮独多。十日壶觞秋色老,满城风雨醉颜酡。

独醒漫作餐英想,相对欣逢载酒过。我自寿花花共寿,尊前来听百年歌。

菊花诗四律 其三 酬菊

清代丘逢甲

平生百不偿所愿,惟爱秋英愿独偿。何以报之花九锡,谁其云者雁孤翔。

黄金战罢先皇甲,紫绶勋垂岛国章。有酒自浇诗自唱,故园明日又重阳。

菊花

元代张昱

万夫起铜盘,拔地一千丈。宁知白露华,暗满菊花上。

二郎神 菊花

清代贺双卿

丝丝脆柳。袅破淡烟依旧。向落日秋山影里,还喜花枝未瘦。

苦雨重阳挨过了,亏耐到、小春时候。知今夜、蘸微霜,蝶去自垂首。

登伯牙琴台见菊花

黄节

英雄心事托琴中,独访孤台过断虹。满地夕阳号朔雁,隔帘人影瘦西风。

秋花晚节多迟暮,古调今弹有异同。不为知音为知志,苍茫山水月湖东。

菊花

唐代徐夤

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消灾辟恶君须采,
冷露寒霜我自禁。篱物早荣还早谢,涧松同德复同心。
陶公岂是居贫者,剩有东篱万朵金。

菊花石秋影砚铭

清代谭嗣同

我思故园,西风振壑。

花气微醒,秋心零落。

赋得陶渊明无钱对菊花

明代宋兆礿

秋风吹菊遍东篱,百卉无颜不敢奇。天生千古一陶令,人外欣赏深相知。

相知相赏成清友,角巾在瓮杯在手。角巾在瓮杯在手,偶然瓶尽花知否。

九日邻家张宗政绣衣送菊花口号

明代曹义

几年重九客金台,此日芳邻送菊来。绿酒未篘尊寂寞,白衣望断思徘徊。

囊茱人事随时俗,落帽风流属俊材。默坐政惭孤令节,黄花一见笑颜开。

邓君肃以菊花见贻口占五绝奉荅 其二

明代黎民表

重溟天气煖如春,霜后繁花作意新。桃李园中相映发,却将秾艳趁芳尘。

题周敬叔菊花孤鹤出韵 其四

明代庄昶

阴静圈分动与阳,又将太极问周郎。可知自是公家物,一本西风万朵黄。

题周敬叔菊花孤鹤出韵 其一

明代庄昶

酒杯无语问江州,曾许渊明共唾刘。倘更白头成晋史,老夫当拜数枝秋。

干山访曹雪林刘深云周云坞看菊花云庄有诗次其韵

明代陶宗仪

干山盘曲带诸峰,与客寻幽向此中。溪色秋同天色净,篱花晓裛露花浓。

云林泉石清深处,人物衣冠太古风。酌酒赋诗忘路远,放船归晚意无穷。

菊花

宋代徐积

为汝花中开最孤,诗翁何惜屡提壶。却应有意酬青眼,浑似倾心向白须。

击铜钵时吟更好,掷金钱后醉相娱。杨妃只有黄裙在,且问风霜留得无。

以菊花饷恽薇孙学士诗来用渊明自拟作此答之 其十九

清代李希圣

荆州已失国西门,北府兵来鼓角翻。陵墓不移钟簴在,有人流涕望中原。